“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应成大学新目标

来源:中国科学报

10年来,不单是国内高等教育,即便是不少欧美国家以及日韩等国,也出现了一股轻视人文学科建设的风潮。其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关停并转人文学科、文科专业不断被边缘化,乃至于前不久有人称人文学科为“服务业”。

在我看来,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大学功利化走向极致的一种表现。

对这种大学功利化的现象,仅有批评与指责是不够且无力的。我们必须看到,当下这种现象之所以被推向极致,事出有因。

首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注重实用性与效率;其次,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更注重个人利益与自我实现,而且是变现的个人利益与尽可能快的自我实现;再次,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追求功利化结果;最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希望刚进社会便具备能获得成功的技巧与本领。因此,人们将所有这一切的源头,或获得这一切本领的重担,全部放在了高等教育的肩膀上。

但事实上,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高等教育已发生巨大变革。过去由于人才奇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与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使这些毕业生从不缺少好的工作机会。是时,一所高校的宗旨就是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种人才。

然而,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在经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时代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根据教育部2022年公布的数字,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已经超过4430万人。

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化人才培养,走过了大众化的一般性人才培养,进入到几乎人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由此,大多数高校的办学宗旨也应发生相应变化,即重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使其能掌握一定的基本本领,并在进入社会后有一定的立身之本。

大学功利化走向极致的最大害处,不单是文科专业受到伤害,即便是理科中的基础学科,也会因为没有所谓“实用价值”而受到歧视。但事实上,没有基础理论研究,任何实用性学科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要想改变大学的功利化局面,需要靠高校、社会与学生的三方努力。

首先,高校要分类培养。大部分普通高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职业高校则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人。但对于“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上必须有更高目标,大学要承担起引领社会的重要职责。

其次,社会要转换期待,重新认识大学的功能。大学不是一个统一概念,就类型而言,有普通高校,也有职业高校;就层次而言,有本科高校,也有专科高校;就优势而言,有一流大学,也有普通大学。因此,对于不同大学,人们的期望值应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所有大学都承担职业高校的职责。

最后,学生要转变观念。上大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如果只为找工作,哪怕是职业高校也很难保证能做到这一点。如今,任何一所大学都应将“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其人才培养目的,从而保障学生可以健全地进入社会,寻找发挥个人才情的机会。

因此,学生及其家长不要希冀大学能完成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全部任务,仿佛青年只要上了大学,便能在毕业后解决社会上的一切困难——这种想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无论过往、今天抑或明天,人才的最终形成无不需要依靠社会中的各种历练与磨难。

总之,大学身在社会之中,不可能不谈功利,但若被功利化牵着鼻子走,便有违大学精神,也与大学的办学宗旨相背离,更无法承担起培养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任!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END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