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试行)
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试行)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引进集聚产业优秀人才,助力重特大项目攻坚和营商环境优化,支持我市“333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行动,坚持精准引才、产业聚才、环境留才,推动我市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到2025年,每年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个、领军人才100人,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3万名,为我市“333产业”发展和“四个淮安”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淮安市333产业”范围
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制造业产业;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服务业产业;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各县区、园区可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重点培育的1—2个制造业特色产业纳入本行动方案。
三、支持政策
(一)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升级实施“淮上英才计划”3.0版,聚焦“333产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给予150—500万元资助,其中用于补助团队成员的不低于30%,同时可由淮上英才创投公司给予创业团队500万—1亿元股权投资。对顶尖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
(二)重点引进创业人才。围绕“333产业”强链、补链、固链,着力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给予100—200万元资助,同时可由淮上英才创投公司给予300—3000万元股权投资。对在淮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省“双创计划”创业类团队或创业类人才的,给予1:1配套补贴。
(三)大力引进创新人才。“333产业”企业引进博士、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及以上层次人才,全职且年薪不低于24万元、柔性合作劳动报酬(连续12个月累计额)不低于18万元,分别按年薪(报酬)的35%、30%给予人才补贴,全职的连续补贴3年;符合条件的,直接推荐申报省“双创计划”。鼓励驻淮高校拿出专项编制,与企业等联合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身份在高校、工作在企业“双落户”引才模式。
(四)支持重点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或入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引进年薪不低于18万元的专业技术或高技能人才,按年薪的25%给予人才一次性补贴。
(五)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淮来淮就业。对来我市“333产业”企业就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淮购买首套商品房的,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购房补贴;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分别给予每月2000元、1600元、1000元生活补贴,非淮安籍毕业生可享受每年2000元探亲交通补贴,连续补贴3年。
(六)鼓励各类院校培养输送毕业生。充分调动驻淮高校引导学生留淮就业积极性,本科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淮就业率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的,市财政按实际就业人数给予高校500元/人的就业工作经费补贴。在部分省级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市外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市财政根据引才绩效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补助,其中对设在高校的,根据本科以上毕业生来淮实际就业人数,再按500元/人标准给予补贴。
(七)拓展引才用才渠道。鼓励“333产业”企业在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地区建立“人才飞地”,对在“人才飞地”全职工作、个税在淮安缴纳的人才视同在淮全职工作,同等享受我市人才政策,构筑“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淮安”的聚才模式。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联络处)设立“人才工作站”,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推介、高校院所对接联络、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服务等工作,市财政每年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补贴。
(八)搭建活动引才平台。鼓励支持全国性学会、协会等学术机构、行业组织来淮举办行业峰会、学术论坛、年会等活动,根据与人才相关工作开展成效,按实际支出经费的30%给予补贴,最高50万元。突出“以赛引才”,面向国内外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吸引遴选更多人才及项目来淮落户。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综合协调、政策完善、考核督查等工作,各地各单位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凝聚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强化“双招双引”。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和引智并重,结合全市重大招商活动安排,同步举办科技招商、人才招引推介会。建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度,大力发挥专业机构、猎头公司为企业引才的特殊作用。加强与基金公司、创投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合作,通过本土和外部基金拓展项目源。
(三)优化人才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坚持“以用为本”,注重凭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统筹整合人才服务项目在线办理,提升“互联网+人才服务”水平,拓展“淮上英才卡”服务功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体检疗养等贴心服务。支持淮上英才创投公司、商业银行等以市场化手段开展“人才投”、“人才贷”等业务,做大做强“人才号”金融产品。
(四)保障资金投入。市本级和各县区、园区要足额安排“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需由市、县区园区分担的资金一律按照3:7比例共同承担。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本行动方案,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安全规范、发挥效益。
(五)完善奖惩制度。定期选树宣传一批优秀人才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氛围。加强扶持对象管理,对违法违纪、违反学术道德等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或因个人原因不能发挥作用的,报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取消其入选资格,并根据情况依法依规追回相关资金、追究相应责任。
本行动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方案所列各项人才支持政策与我市其他政策有重复交叉的,或同一事项涉及多项补贴的,按照从优、从高、不重复原则执行,特殊情况“一事一议”。
本行动方案由市委、市政府负责解释,具体解释工作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商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